北京慈善发展论坛·社区慈善分论坛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在京举行

探索社区慈善健康发展新路径


6月8日,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支持,北京市慈善协会主办的北京慈善发展论坛·社区慈善分论坛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在京举行。论坛以“多方助力·共创社区慈善”为主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各区慈善协会负责人、社会组织组织负责人及社区慈善工作站代表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社区慈善的意义和价值,展望社区慈善与“五社联动”中的关键议题和前景。

据悉,本次论坛是中国互联网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举办腾讯公益北京社区慈善专场活动的预热活动。2023年10月——2024年10月,北京市慈善协会将联合腾讯公益平台举办北京“社区慈善”专场活动,腾讯公益将给予北京专场占筹募总额约15%、预计总额达1000万的配捐款。届时,北京市慈善协会将联合支持性机构推送一批慈善项目和活动品牌,借助腾讯专场活动的配捐机制,激发社区筹募积极性,积极推动首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卢建在致辞中表示,全市社会慈善捐赠连续三年超过100亿元,2022年达到130亿元,同口径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在抗疫三年进程中,全市社会捐赠资金达到16.4亿元,物资达到4500余万件。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慈善组织的总量为857家,其中基金会814家,基金会的数量约占全国总额的十二分之一,慈善方向覆盖了慈善法规定的所有公益领域,年度市区、街、乡、社区、村4级开展的慈善项目总计超过1万个。北京市慈善信托异军突起,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目前已设立慈善信托112单,信托总规模达到7.3亿元。创立了第一个全国实操性的慈善信托工作规范,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双受托人信托,类股权信托,银行积分信托等等。全市共有11家国家认定的信托公司,悉数参与慈善信托的业务开展。

对于社区慈善发展问题,卢建指出,第一,社区慈善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多方面,应重点聚焦低保特困人员和相应的困难群体。于事而言,应聚焦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建设、改造与日常维护运营等。第二,社区慈善的主体是居民群众和驻区企业,但社区慈善的载体及组织方动员方同样至关重要。第三,社区慈善的重要方向是宣传慈善理念,厚植慈善文化,培养慈善情怀。因此应大力倡导并推动“随手捐”“一元捐”等方式。第四,社区慈善与基层治理是正相关关系,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区慈善可以以上善若水般的姿态融入到基层治理当中,在潜移默化的柔情似水中消弥隔阂,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北京市慈善协会会长温庆云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要求慈善承担“第三次分配”和构建“基本经济制度”职能,慈善与各行各业、区域经济和意识形态相融合,希望产生新的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引擎。社区慈善正是生发这种创新模式的基层基础,需要专门进行讨论和研究。举办腾讯公益北京专场活动是促进首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一是社区慈善专场可以掀起一场全社会普遍参与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通过举办专场活动,大力推树慈善品牌项目和慈善产品。形成由品牌项目作支撑的大型多维“项目树”,让北京慈善产品亮起来,更好地动员社会筹募。三是借助腾讯专场活动的配捐机制,激发社区筹募积极性。配捐制度可以更好地调动社会捐款的积极性,解决慈善项目资金短缺的困难,让慈善组织获得一次参与筹募、项目效益倍增的机会。北京社区慈善专场活动,将是慈善组织获得与慈善社会资源全面对接的最好机会。

2022年,我市开展了基层慈善工作站试点建设,推进全民慈善、便民慈善、身边慈善取得明显成效。据北京市民政局慈善工作处处长韩磊介绍,截至2023年1月底,全市共建成慈善工作站36个,设立36个慈善互助基金,工作人员121人,互助基金总规模1318万元,接受捐赠资金743万元,物资约1.5万件。各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建成后,聚焦“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急难愁盼”等救助对象,了解属地居民需求,动员各方慈善资源,建立供需目录清单。自成立以来,全市慈善工作站共支出496万元,开展活动586次,参加人员共约3.2万人次,惠及帮扶对象1.7万人。慈善工作站搭建了慈善组织之间、慈善组织与企业之间自愿互助及资源整合的桥梁,增强了慈善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通过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已有社会资源重新配置,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近年来,“五社联动”这一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得到了快速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介绍了“五社联动”机制下“社区慈善”的实践探索,他认为,应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慈善资源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慈善治理新格局。部分地区应发挥基层社工站广覆盖的阵地优势和网络优势,搭建社区慈善捐赠站点,为社区成员和公众开展捐赠提供常态化的便捷平台。一些地区还应进一步推动“多站合一”,探索建立“乡镇(街道)慈善工作站”或“社区慈善工作站”等集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帮扶救助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慈善综合服务平台。


针对社区慈善未来发展路径,民政部培训中心副教授卢磊认为,社区公益慈善未来的发展应从6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应加快推进社区公益慈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在慈善法中加以明确,将社区公益慈善放置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空间、环境和氛围;二是应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社区公益慈善发展。社区公益慈善特别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在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基础上实现联动协作。其中,有深度、实质性的联动协作机制非常重要。三是应不断引导和支持公益慈善组织向城乡社区深度下沉、扎根深耕,并重点培育支持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和基层民生中,让公益慈善深入走入寻常百姓家;四是应从优势视角出发,盘活社区社会资产(尤其社区公益慈善人物、组织、文化、空间等),激活社区内生力量、互助文化、公益文化,持续深耕美好社区建设;五是应开拓各类主体参与社区公益慈善实践的机会、渠道、载体和平台,深入推进基于实践的公益慈善教育,持久培育居民公共精神,有序引导各类社区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尤其少年儿童、中青年群体);六是应从微入手,打造和建设以社区为本的公益微生态,构建以广泛性、精细化、透明化和民间性为特征的社区公益慈善生态,以小社区助力大社会,打造基层微型公益共同体。


北京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朱娟认为,推动社区慈善快速发展,可以选取一些具备条件的社区作为试点,有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治理的领域,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探索依托现有的慈善组织设立社区治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来治理资助一些社区治理的创新项目,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开展社区民生的服务和社区的公益项目,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等,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总之,开展社区慈善工作目的就是让社区治理温暖起来。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在作总结发言中表示,北京举办社区慈善专场活动是对加速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全新探索,目的是让社会各界关注北京社区慈善,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来解决社区问题。社区慈善应与更广义的公益慈善相结合,与主流公益发展趋势相结合。在盘活社区慈善资源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激活各类市场主体,通过“社区慈善+互联网”模式,激发各种形式的社会创新,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最终实现社区慈善生态。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两场圆桌会议,在引谈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教授谈小燕,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蓝煜昕的带领下,与会嘉宾分别围绕“街乡、社区村的慈善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探索”“社区基金会的服务与筹款体系建立:经验与问题”议题展开讨论,嘉宾们深入分享实践经验,展望社区慈善未来发展愿景,为深入开展社区慈善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济舟、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副乡长霍云梅、朝阳区东湖街道社区办副主任张红、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副书记程蕊、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主任王维娜、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政策研究部项目主管苏振榕、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萌、北京齐化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宋波、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志超、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岩松、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平台运营总监万月枫、腾讯公益平台专场活动运营负责人郑淑薇。